10月10日上午,德阳市乒乓球分会主席周后芳和伙伴们在球馆里锻炼,乒乓球落在台面上的声音如撒豆般清脆热闹。
这支全部由退休人员组成的110余人团队,隶属于德阳市老年体育协会,年龄最大的队员已82岁。对他们而言,打乒乓球就像买菜、做饭一样,早已成为生活中自然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德阳,像这样充满活力的老年人群体正展现出积极的社会价值。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06.6万人,占总人口约三分之一,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名是老年人。
老年人的健康,既关乎社会发展,也牵动家庭幸福。从大局看,身体健康的长者不仅能减轻社会医疗压力,还能持续贡献经验与消费能力,助力“银发经济”为城市注入新活力;从家庭看,老人安康是子女最大的慰藉,让全家既省心省力,更能尽享天伦之乐。
令人鼓舞的是,德阳参与健身活动的老年人已达71.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7%。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收获了健康与快乐。
活动出彩,营造“老有所乐”的生动气象
再过一个月,周后芳就要赴贵阳参加全国总决赛——她是全德阳仅有的两位凭实力打进70岁年龄段全国赛的选手之一。
老年体育从来不只是锻炼,更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生活方式。像周后芳这样活跃在各级赛场的老年人,在德阳有很多。全市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为老年朋友搭建起展示自我、交流技艺的舞台。市老体协每年固定举办6项以上全市性体育竞赛和一次文体展示,从各分会小型运动会到“健康乐重阳”大联动,从“健身秧歌大赛”到层层选拔的社区交流赛,逐步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比赛”的局面。
这些赛事不仅热闹,更体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准。德阳老年代表队在全国第四届老健会广场舞比赛中斩获自选套路第一名和最佳创编奖;门球、网球、足球、气排球等项目也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特别是在四川省第十届老年人运动会上,德阳派出328名选手参与全部16个项目,共斩获1个第一名、7个第二名及多项团体荣誉,展现出整体实力的稳步提升。
除了“走出去”,德阳也积极把高水平赛事“引进来”。2023年4月,德阳成功承办四川省第十届老运会开幕式及网球、门球比赛。从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筹备小组,到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视听盛宴——整场开幕式吸引现场1000余名运动员、演职人员参与,近19万人同步线上观看,成为全省老年体育交流的一大亮点。
以赛事为引领,德阳在项目推广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太极拳、门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持续焕发活力,柔力球、健身秧歌、广场舞等新兴项目也日益受到老年人喜爱。通过规范引导、分层培训与展示推广,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锻炼选择,也成为社区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一个人站上全国赛场,到一群人活跃在省市舞台,再到一座城承办高规格赛事——德阳正用扎实的活动与响亮的品牌,为老年人营造出“老有所乐”的浓厚氛围。
网络织密,构建“老有所健”的服务支撑
德阳的老年朋友为何如此热爱健身?答案藏在一张覆盖城乡、逐步织密的老年体育服务网中。
这张网,首先建立在健全的组织体系上。各区(市、县)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各级老体协也完成班子配备与力量充实。通过“六好”基层创建活动,以达标授牌和经费扶持推动组织扎根;依托“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从市、区(市、县)到镇(街道)、村(社区),实现培训比赛直通基层、专业指导精准到位。
去年,全市派出22人参加省老体协举办的5个项目培训,全部取得教练员、裁判员资格。今年春夏之交,市老体协又密集开展6个培训项目。
学员们返回基层后,如种子般在基层生根发芽。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文体骨干近1.7万人。这种“骨干带动基层”的模式,正让更多老年人收获身心健康。
这张网,也铺展在便捷的场地设施中。傍晚时分,沿旌湖两岸绿道漫步,每隔一段便可见老人运动的身影:乒乓球台前挥拍自如,健身路径上从容舒展,小广场上舞步欢快……主城区60多处全民健身苑均配备适老器材,“15分钟健身圈”让锻炼触手可及。新建项目也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现有场馆服务功能持续向基层延伸,健身已自然融入老人的日常生活。
更令人欣喜的是,德阳老年体育逐渐形成地方特色。继什邡市成为“全国健身球操之乡”后,全市已培育6个省级老年体育项目之乡。中江县更独树一帜,同时拥有广场舞和太极拳两个项目之乡称号。
各区(市、县)也因地制宜、各展所长:旌阳区全区11个镇(街道)、77个社区老体协全部完成组织建设,为推进老年人体育健身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罗江区将“川剧之乡”与“柔力球之乡”结合,推动体旅融合;德阳经开区搭建平台精准推广气排球、门球等适老项目;广汉市将党建融入老体协工作,有效带动活动普及;绵竹市则在经费保障、活动开展与场地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推动全市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年人主动参与健身。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立老年文体队伍1300多支,越来越多的老人通过锻炼收获健康与快乐,安享幸福晚年。
价值延伸,迈向“老有所为”的广阔天地
参加体育活动为老年人带来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实现。
61岁的周进是这种转变的例证。去年六月,她加入零基础太极班时,刚做完手术,面色苍白如纸,站立最多3分钟就必须休息。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周进坚持每日练习基本功和套路。第一学期结束,她的体力和平衡能力已显著提升。一年后的今天,周进已能连续爬山半小时,课堂上也能与同学们完全同步。
从久坐牌桌到畅游水中,64岁的古斌用3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自我更新”。曾经腰椎间盘突出让他痛苦不堪;如今,规律的游泳锻炼让他精神焕发、话也密了,连顽固的病痛也大大减轻。
古斌和周进深感在集体中锻炼既有动力又有乐趣。“对我们中老年人来说,找到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真的太重要了。”像他们这样通过锻炼重获健康的例子在德阳十分常见。更重要的是,运动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改变,还有精神的充实。许多老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走出“空巢”孤独,在团队中找到归属,建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今年79岁的于述连以另一种方式诠释“老有所为”。他不仅打球,更有一手修复球拍的绝活。任何球拍的裂痕、断柄问题到他手中几乎都能焕然一新。他还自创“于木匠”品牌,常将亲手制作的球拍赠予队友。于师傅说:“能用手艺帮到更多球友,让我感到特别充实。”
这股“老有所为”的能量,正在德阳基层持续涌动。以旌阳区东湖街道镇江社区为例,其围绕适老改造、文体活动、读书分享和农耕实践四大板块,全面覆盖老年群体的日常需求。同时,通过重点建设“一老一小”驿站、优化公共活动空间,不仅实现了“老人不孤单、孩子有陪伴、家长更安心”的目标,更将服务做实做暖,既办成了老人们的“幸福事”,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社区“暖心事”。
老人们的价值感被点燃了,凝聚力就像滚雪球一样。正是这种力量,推动大家主动去影响更多同龄人,不少老年体育骨干同时担任社区志愿者和调解员,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什邡市老体协主席李维吉为了守护这份热情,时常自费添置器材、组织活动。“看到他们脸上发自内心的快乐,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老年体育,映照着个人的健康转变,凝聚着群体的精神归属,更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暖底色。它正以其特有的方式,成为“健康德阳”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各级老年体育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正如市老体协秘书长韦海棠所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当好党委政府和老年朋友之间的桥梁。通过扎实的服务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老年朋友们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记者 王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