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广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激活现代农业新动能

2025-04-12 09:14:59 来源: 阅读:

  迎春吐蕊,春风拂面。走进4月的广汉市金鱼镇,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这里位于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耕地面积逾2.7万亩,素有“改革之乡、天府粮仓”的美誉。

  在金鱼镇亭江社区的麦田边,一眼望去,绿油油的麦苗铺满田野,生机盎然。种粮大户刘健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并在朋友圈分享,“以前这里‘旱涝两难’,有了水网闸桥后,改变了万亩良田的命运!”

  刘健口中的水网闸桥是2024年底陆续竣工的,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三网”建设的一部分。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望天田”解渴,还有“智慧田”的未来场景……

  “望天田”的困境

  水利短板制约农业发展

  刘健22岁创办家庭农场,擅长机械化种粮,熟练掌握10多种农业机械的操作,2021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然而遇到旱季,这位年轻的种粮能手也是一筹莫展。农田没有稳定的灌溉水源保障,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只有看“老天爷”的脸色。

  刘健的困境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前,广汉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75%,许多地区的农田依然是“望天田”,即靠降雨灌溉。同时,水利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体现在灌溉上,一些地区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渠道老化、渗漏严重,直接导致“上游水漫田,下游无水用”。

  “汛期淹、旱季干,当时农民的收成情况还是看运气。”金鱼镇亭江社区党委书记杨真勇翻看村里的农田台账感慨道。

  转机始于2020年制定出台的《德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陈道全介绍,围绕《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明确了15类78项具体建设标准,为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每年我们都看得到变化。”刘健说,2024年,自己的农场粮食年产量达690余吨,创下新高。当前,在金鱼镇,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接近尾声,土地调形、塘堰标改、渠系建设已基本完成,笔直道路和规整田块初见雏形,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机械化作业、生态友好”目标。

  “智慧田”的样子

  物联网赋能现代农业生产

  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来自广汉市连山镇的种粮大户杨萍深有感触。这一段时间,在连山镇棉花村,杨萍操作无人机正开展喷洒作业,农田一眼望不到头,千亩小麦长势喜人,现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除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不断提升,近年来的灌溉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今,杨萍和其他种粮人不再扛着铁锹守水口,而是通过手机远程操控智能闸门,水流顺着管网精准流入田间。要是回到十几年前,这样的场景杨萍想都不敢想。

  “以前浇地全靠土渠,水还没到田里就漏了一半,现在点一点手机,水直接送到地头,省水又省力。”杨萍指着田边的硬化渠感慨道,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前,遇到洪涝灾害,种粮人可笑不出来。现在不一样了,小田变大田,道路织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粮食产量得到了保证。

  “这里就是未来的‘智慧田’的样子,农田渴了,通过物联网,自动调节闸门开合,精准配水到田;反之,涝了及时排洪,确保产量不受影响。”站在广阔的麦田间,广汉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小川表示,2024年,广汉市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万亩,今年计划投资1.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4万亩。

  “现在连水都变得‘听话’起来了!”结束采访,行走在田间,村民的玩笑话表达了大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最朴实的赞美,现代农业的梦想不再遥远。(记者 付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