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不忘初心更不忘“出新” 千百年的“老手艺”越活越年轻

2025-06-12 09:09:56 来源: 阅读:

  5月28日,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会场,德阳潮扇传统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占勇向观众展示最新改良的德阳潮扇。这位“60后”匠人手中的潮扇,竹丝直径仅0.3毫米,却承载着清末李宝成改良技艺的智慧,更融入了蜀绣、漆艺等多种技艺和非遗文化元素;另一边的绵竹年画展示区,绵竹市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李悦带着最新的产品,展示如何将传统年画符号与现代技术结合,让民俗文化以新形式活态呈现……此情此景,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亦是德阳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的生动注脚。

  目前,德阳已构建起门类齐全的非遗保护体系,拥有16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市级68个;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5人,其中国家级3人、省级18人、市级75人,形成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生态。剑南春的酒香、潮扇的竹韵、年画的色彩……当这些非遗技艺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的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是千年文明在当代土壤中绽放文化之花的生动实践。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用匠心坚守告诉世人: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的技艺开出新的花朵,让文明的火种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老徐与小徐:

  千年酒魂的当代对话

  走进剑南春集团,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徐占成正在办公室准备接受采访所需材料,就像当年学习酿酒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今年77岁的徐占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前不久刚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我想让人们举杯品尝剑南春的绵柔甘冽时,品味到的不仅是时间的陈酿,更是一位非遗守护者用毕生心血酿就的文化之魂。”怀揣传承信念,徐占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事酿酒、酒体设计以及尝评勾兑调味的技术人员,其学生遍布全国。他的女儿、同时也是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第二十六代传人的徐姿静,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谈及徐姿静与剑南春酒的渊源,不得不提到其儿时的经历。自小,小徐便跟在老徐身后,在充满酒香的环境中成长。每当老徐伏案品鉴不同香型、不同年份甚至不同酒厂的风格类型酒时,小徐都会好奇地在一旁观察。而窖池边酿酒师傅们专注而娴熟的操作,同样深深印刻在小徐的脑海中。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小徐逐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兴趣随着时间的沉淀,演变成了传承与发扬剑南春酒文化的坚定信念。

  1995年正式加入剑南春后,她将这份童趣淬炼成严谨的科研追求。“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时常教导我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有创新精神。”多年来,小徐和老徐时常一起围绕剑南春酒展开深度探讨与钻研。从原料特性到酿造工艺,从风味物质解析到酒体风格塑造,二人以科研思维剖析剑南春的独特魅力,并紧扣消费者口感需求与市场趋势,持续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多年来,徐姿静刻苦钻研白酒尝评、勾兑、调味技术,抱着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稳定提高了剑南春及其系列酒的内在质量,加快推动中国白酒技术创新与发展,目前其科研成果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在她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年轻的技术员们正重复着她当年的轨迹——在父亲的教诲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非遗传承关键”之问,徐占成道出真谛:“老师父带新徒弟,古法里长出新枝桠。”暮色中的剑南春厂区,酒香愈发醇厚,徐姿静仍在为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忙碌,而徐占成办公室的灯光依旧。这对酿酒世家的父女,用几十年春秋书写着非遗传承的答案:千年窖池的微生物在当代实验室里迭代,传统匠心借科技创新延续,剑南春的酒魂,终将在时光长河中酿出更醇厚的回甘。

  师父和徒弟:

  既要“守艺”也要“受益”

  在旌阳区高槐村的潮扇工坊里,竹丝的沙沙声与学员的讨论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杨占勇俯身指导学徒调整扇骨弧度,而竹丝在他布满茧痕的指尖灵活穿梭,恣意舞动。

  “围线要像穿珍珠,松一分则散,紧一分则僵。”他边说边示范,0.3毫米的竹丝在丝线间游走,渐渐勾勒出倒葫芦形的轮廓。学徒王瑾屏息凝神,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这道被称作“徒弟编下线,师父编围线”的工序,曾让无数人望而却步。

  从2017年收下首位徒弟杨森懿开始,杨占勇便将工作室变成活态课堂:晨起划丝,午间编线,暮色中给学徒们讲解扇面构图。大徒弟杨森懿记得最清楚,初次尝试夏布做扇面时,自己把麦秆画贴得歪斜了,师父却没急着纠正,而是拿出另一张麦秆画说:“你看这朵牡丹,花瓣边缘也留着手工的颤痕,这才是魂。”

  传承的裂变发生在2022年。杨森懿以蜀锦纹样创新一款文创扇,并在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斩获银奖。获奖后,他特意到师父面前报告:“没有那堂‘解构课’,我永远不敢把蜀锦裱背在竹丝上。”而此刻的杨占勇,正摸着展柜玻璃喃喃自语:“李宝成太师父当年的技艺才是你获奖的根基……”

  师徒对话间,传承的密码悄然传递。在双东镇农民夜校,学员王大姐刚完成人生第一把潮扇的编制。她摩挲着扇柄,忽然转头问:“杨师父,你说编这竹丝真能挣钱?”杨占勇笑着指向自己的车里,几十盒印着“德阳潮扇”字样的礼盒,以及上百把融合竹编与其他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即将送往成都的客户处。

  如今,高槐村的潮扇基地已孵化出3个工作坊。徒弟们都在各自的空间里专注德阳潮扇的传承、创新,“非遗生态链”正清晰显现:传统技艺滋养现代设计,市场收益反哺人才培养。

  暮色中的工坊里,竹丝在学徒手中渐成雏形。杨占勇凝视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叮嘱的场景。而今,他终于能笑着告慰先辈:这把潮扇,不仅编进了慈竹的韧性、丝绢的柔美,更织就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传承经纬。

  “初心”到“出新”:

  重塑非遗传承新生态

  绵竹市孝德镇,绿树成荫的年画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这里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生产地,更是一座活态传承的创新实验室。通过“非遗+研学”“传统+现代”“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这项千年技艺正以年轻化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释放出蓬勃的生命力。

  走进三彩画坊的年画非遗体验基地,木版拓印的墨香沁人心脾。研学课堂上,孩子们手持刻刀,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起稿、刻版、施彩等传统工序。非遗传承人贾君介绍:“我们设计了‘年画小匠人’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年画背后的民俗文化。这种沉浸式研学模式,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艺术。”

  另一边,在绵竹年画南派传承地——清道学校的年画课堂上,孩子们用年画技法创作《反腐倡廉》主题作品,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价值观巧妙融合。学校编撰的《绵竹年画》校本教材,系统梳理年画历史与技法,配套开发的《运动年画》创意绘本更入选省级美育课题。该校负责人表示:“希望培养既懂传统技艺,又具创新思维的‘年画小传人’。”

  非遗在传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萌版年画,就是一个生动切片。

  “这些都是年轻非遗传承人章昉的作品。”李悦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绵竹在推动民间传承人发展时,就重点引入美术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让绵竹年画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更为精美。

  今年35岁的章昉长着一张娃娃脸。她在大学里学的是游戏动漫设计,毕业后被引入绵竹年画馆工作。2014年,绵竹举办的创新年画大赛上,章昉将卡通风格“移植”进传统年画题材,创作出萌版年画,一面世就受到大量年轻人的喜爱,让绵竹年画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同时让非遗传承找到了年轻化的表达路径,为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活力。

  从剑南春酿酒世家的“父传女”技艺接力,到杨占勇潮扇工坊“师父带徒弟”的匠心传递,再到年画村将非遗基因植入儿童研学课堂的“文化浸润”……德阳非遗的活态传承,正以多元形态展开,形成了一条从血缘到业缘、再到社会广泛参与的传承链。这种层层递进、由点及面的传承体系,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记者 邱洁 刘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