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理念的普及和汽车产业的升级,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市民青睐。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一边是充电桩的“跟不上趟”。如何破局?今年,什邡市以“民生痛点”为突破口,对公共停车场及加油站进行智慧化改造,从“停车场”升级“停充场”、从“加油站”转型“加能站”,缓解广大新能源车主“里程焦虑”。
在该市园丁巷智慧停车场内,多个新能源充电桩整齐排列,不少新能源车主正在此充电,取枪、对接、扫码,一系列动作连贯流畅,不到5分钟即可完成整个充电前期流程。这些充电桩不仅外观美观大方,而且功能齐全、功率强劲,可以满足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我在这儿停大概半个小时,喝点水、上个卫生间,休息一会儿,车的电就充满了,非常便捷。”新能源车主胡嘉豪说。
据了解,该地块原属棚改区,长期环境杂乱、建筑垃圾堆积,严重影响卫生环境与城市美观。为盘活闲置资源,什邡市恒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协调各方,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实地勘察与规划设计,根据社区的整体布局和实际需求,将这片“问题区域”规划为智慧停车场,在解决区域内停车资源匮乏难题的同时,也为新能源车主充电提供便利。“有了这个充电停车场,一下解决了我的烦恼。”同样是新能源车主的赵辉在附近工作,以前车辆充电不方便,如今需要充电就把车停在这里,非常便利。
据了解,该停车场设置停车位76个,其中配备了新能源特快充120千瓦的停车位32个。此外,停车场内设置了休息站与休息座椅,为新能源车主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并安装全方位监控设备,确保停车场运营安全有序。
除了公共停车场的智慧化改造外,在什邡市,传统加油站也在从传统油气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通过在加油站增设充电桩,形成了“油电互补”的新模式。作为中国石化在该市试点改建的第一批新能源充电站,什邡市京什西路充电站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有效覆盖3公里范围内10个居民区新能源私家车的需求。同时,该站紧邻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毗邻交通枢纽北京大道,日均车流量较大,能有效满足新能源车主的能源补给需求。
“我的车是油电混动的,这里不但可以充电也可以加油,双管齐下,省事了很多,而且充电的价格打了折也比较便宜,比其他地方更合适。”车主李先生说。据悉,什邡市京什西路(充电站)一期投运5桩、10枪、10个车位,单桩功率120千瓦,20分钟充电可达80%电量,日均充电服务能力可达200车次,兼容主流电动车型,配备了智能温控、过载保护、防雷系统、消防系统等。
从“停车难”到“停充便”,从“加油站”到“能量站”,什邡市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用“科技力”提升“幸福感”。如今,在什邡市的停车场、商业街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新能源充电桩的身影,成为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什邡市积极响应群众充电需求,践行“双碳”理念,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公用充电终端385个,其中城区265个、村镇120个,可满足全市每天2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做好备案工作,鼓励例如加油站、小区、景区等充电场景加快建设,提高快充桩占比,确保充电基础设施‘量质齐升’,为打造精致宜居什邡、服务群众生活注入新动能。”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曾征 通讯员 李杰)
下一篇:“新农人”书写“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