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中江县通济镇道桩村文家桥旧址,通济镇人大代表周明好正在检查桥面青石磨损情况,这是他每月固定的“红色遗址巡查”;不远处的红色文化展陈馆内,中江县人大代表武仁胜正在核对“中江旅潼学会”复刻会刊……作为德阳市唯一的“红色美丽村庄”,道桩村红色资源从“沉睡史料”变为“鲜活教材”,背后是当地人大以“保真、活化、传承”为核心的履职实践。
“红色资源不能‘修新如旧’,更不能失真变味。”这是他们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定下的监督准则。
保真方面,他们构建起“资金+史实+工艺”三重监督体系。道桩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总投入500万元,其中341万元专项用于红色教育。镇人大创新“资金使用与史实适配性”双审机制,推动还原历史场景、补充烈士相关实物,让红色教育资金真正用于“还原历史”;文家桥修缮时,施工方想以现代水泥补裂缝,镇人大及时叫停并要求按历史样式用同材质石料修复,让文家桥成为还原历史场景的“活化石”。
活化方面,他们推动静态遗址变动态体验。红色文化展陈馆初建时仅以“文字+图片”展示,镇人大调研后提出开发微党课、设“暴动场景还原”展区、邀请烈士后人当讲解员、增设“红色互动簿”等建议,如今展陈馆成为市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去年以来接待活动60余场次。在县镇两级人大推动下,“文家桥暴动—黄继光精神”红色研学线路同步推出,并开发出研学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展20余场“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吸引上千名青少年参与。今年3月,通济镇首届油菜花季期间,镇人大通过设置“红色道桩宣讲台”、增设“红色记忆”摄影赛道等方式,让红色文化成为节庆的一大亮点。
传承中,他们还搭建起群众参与的平台。市人大为道桩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推动建成道桩蚕桑研学中心,开发“红色蚕丝工坊”体验课,组织培训“小小红色讲解员”在展陈馆开展讲解服务,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同时,镇人大积极推动在“好德行”平台上增设“红色行为积分项”,村民参与红色活动即可获得翻倍积分兑换物资,吸引道桩村85%以上的村民积极参与,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40%。
2024年,道桩村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在镇人大监督下,部分收益用于改造日间照料中心、修缮村道,如今道桩村红色展陈馆年接待量超1万人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试点前增800%。“红色道桩”不仅成为市县红色教育的响亮品牌,更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精神富足的“幸福密码”。(记者 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