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三十载传承与坚守——灯火里的“德阳记忆”

2025-02-12 10:44:42 来源: 阅读:

  夜幕降临,人声鼎沸。随着“福满瑞景”“玄珠溢彩”“三星梦境”“德阳光华”“珍堡奇缘”五大板块的48组大型主题灯组次第亮灯,一场“灯与城”的光影对话徐徐展开……正月里,记者来到第十六届德阳灯会现场看到,玄珠湖畔人潮涌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浓厚的节日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今年是举办德阳灯会的第三十个年头。

  1995年1月20日,首届德阳灯会在四川文化娱乐城内盛大举行。“那时候条件有限,灯组都是几个本地工匠用竹篾和彩纸做的,但老百姓的观灯热情非常高,一直开到天气暖和了才闭灯。”戴着细框眼镜、笑容可掬的张远京老人是原德阳灯会制作总监,他看着灯会老照片介绍说。

  “这些灯虽然简单,却是德阳灯会的起点。”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首次利用水幕的空灵及高清的全息投影技术的德阳灯会,正以3D动画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德阳文化。让游客们惊喜的是,在玄珠湖上进行的非遗打铁花和火壶表演,火花如流星般划破黑暗,铁花似繁星般绽放光芒,与玄珠湖的波光、古堡酒店的穹顶交相辉映,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生机。

  “德阳灯会三十而‘骊’,不仅要让观众看到精美的灯组,更要感受到传承与创新。”在第十六届德阳灯会承办方负责人蒋春霞看来,灯会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它承载了许多人对家乡、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灯会期间,记者与往届灯会组织者、制灯者以及观灯游客多次深入对话,听他们讲述德阳灯会背后的故事。

  对话灯会“记录人” 他们留住了德阳人的记忆

  1995年冬,寒风中,一位交警结束一天的执勤工作后,换下制服,拿上国产海鸥相机,马不停蹄来到四川文化娱乐城,吸引他的是即将亮灯的首届德阳灯会。

  交警名叫周晓平,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两个业余爱好,自己一做就是30年——他不仅拍摄了数千张德阳灯会照片,还收集了历届德阳灯会门票。

  让周晓平难忘的,是1996年德阳灯会上一条长68米、会“游动”的玄珠龙。它的横空出世,不仅创造了当时的灯会纪录,更成为一代德阳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当灯组点亮的那一刻,全场沸腾了。”周晓平回忆,灯会开幕当晚,上万人涌进文化娱乐城,孩子骑在父亲肩头,老人拄着拐杖驻足凝望,大家争相一睹玄珠龙的风采,周晓平立刻举起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玄珠龙不仅是一件灯会艺术品,更承载着德阳人的集体记忆。”周晓平说。记得那一年,正处在国企改革的阵痛期,许多企业都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玄珠龙的诞生,仿佛为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工业重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我记得那天特别冷,但看到玄珠龙的时候,心里特别暖。”周晓平回忆,寒冬里的灯会让人们相信,再难的日子也会过去,就像这条龙一样,终会腾飞。

  “今年是德阳灯会三十年,我也正好30岁,三十而立,从心出发。”市民税诗雅和母亲杨炳英一起翻看灯会老照片,听母亲讲述灯会的故事。虽然当年的灯组已经不复存在,但在许多德阳人的相册里,依然珍藏着与灯会的合影。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成长和蜕变。

  30年过去,1996年德阳灯会上的玄珠龙已成为德阳灯会历史上的经典。“每当夜幕降临,旌湖两岸的灯火亮起,仿佛还能看到那条巨龙在夜空中翱翔,诉说着光阴的故事。”

  对话灯会“制灯人” 他们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花灯不仅是模型制作,还需要协同设计动作和声音,灯组才能有生命力,那时不分白天黑夜都在琢磨这件事。”张远京老人回忆,当年,由于自己从事过金属结构设计安装工作,组委会经过考虑,将德阳灯会效果图纸交到了老人的手上。

  “没办法呀,看着离过年的时间越来越近,大家只有硬起头皮上,制作、安装等工艺就在实践中摸索。”从临危受命接过任务,到顺利制作出第一组灯,所有人深有体会。从扎制骨架、糊纸、上色,最后安装灯光,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艺。

  好不容易把灯做好了,试灯时,问题又来了:开灯之后,灯组展现出来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怎么办?这可急坏了原德阳灯会办公室主任李忠楷。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忠楷和团队发现,在夜空中,玄珠湖的古堡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倒影矗立在玄珠湖的山水之间。为何不利用水面倒影?得到启发后,李忠楷和团队迅速对花灯进行调整,经历多次打磨,最终呈现出水中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倒影,让德阳灯会名声鹊起。时至今日,这样的创意都不过时。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赋能,让三星堆文物‘活起来’。”1月初,在德阳灯会筹备现场,民间匠人李师傅一边熟练地焊接着灯组的骨架,一边介绍。李师傅所在的团队承接了本届德阳灯会大部分灯组的制作任务,他们从月初就进驻玄珠湖公园,每天起早贪黑,只为在春节前完成所有灯组的制作和安装。

  “快看!这不是就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那两只‘结界兽’吗?”在今年灯会“三星梦境”板块,灯会制作团队将3D建模技术与传统裱糊工艺结合,让三星堆的古老神秘与梦境的奇幻空灵完美融合。在这光影交织的瞬间,沉睡千年的古蜀图腾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让游客们直呼“不虚此行”。

  这也充分致敬了老一辈德阳灯会“制灯人”的初心——“灯是活的,它不仅要好看,还要有文化灵魂。”

  对话灯会“守灯人” 他们点亮了德阳的夜空

  走进位于玄珠湖畔的德阳灯会,处处可见温馨的画面。白发苍苍的老者牵着孙子的手,讲述着记忆中的灯会故事;年轻的情侣在灯影下许下新年愿望;远道而来的游客用手机记录下美景,与亲朋好友分享。

  游客们脚下的一方净土,之前叫四川文化娱乐城,吴建和曾经是玄珠湖文化娱乐公司的负责人。白天在玄珠湖上划竹筏、听山歌,晚上在湖畔燃起篝火跳锅庄……这里曾是德阳最热闹的游乐场所。

  “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助力德阳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华谊兄弟星剧场)和玄珠湖公园项目顺利实施。”谈到对灯会的回忆和感受时,吴建和有感而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解决了大量遗留问题,确保德阳灯会在玄珠湖再次绽放、星剧场成为城市的文化亮点。

  夜空中,“德阳光华”板块的各区县灯组特色尽显,全面展现了德阳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德阳会展集团职工黄长金穿梭在灯会的每一个角落,他手中的对讲机就是一条看不见的安全线。黄长金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也是本次德阳灯会的众多“守灯人”之一。

  “大年三十晚,我们全部坚守岗位,当灯亮起来的那一刻,感觉整座城市都醒了。”黄长金说,不管是灯会筹备期还是举办期,他和团队每天在园区巡查上万步,深入灯会场地的各个角落,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用实际行动守护现场平安。

  从警3年的黄杨是一名派出所民警,她和同事负责执勤“非遗舞台”区域,这里有打铁花、火壶等传统技艺展示,是整个灯会现场观众最多的区域。灯会开始前,他们需要检查安全设施,确保场地疏散通道畅通;游客入场后,他们耐心解答疑问,维持入场秩序,多次帮游客找到走失的孩子。

  像吴建和、黄长金、黄杨这样的“守灯人”还有很多,包括消防队员、保洁员、城管执法人员、公交车驾驶员、演艺工作者、电力工作人员等等,大家坚守岗位,忙完工作赶回家和亲人团聚时,已是后半夜。他们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灯会的璀璨,守护着城市的年味,点亮了德阳城市夜空。

  深夜时分,当最后一批游客的谈笑声消散在玄珠湖的夜色中,晚风掠过玄珠湖公园灯会会场,零星灯光仍在闪烁,仿佛千年前被古蜀人捧向天空的青铜器,表现出对星空的敬畏与探索。

  “这场流光溢彩三十载的光影接力,从未结束,它只是以另一种形式,等待更加绚丽的回归。”周晓平说。(记者 付帅 实习生 曾胜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