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德阳经开区交出一份厚重提气的“千亿答卷”:工业总产值历史性地站上1013.8亿元台阶,较“十三五”末增长54.7%,占全市工业比重超20%,成功迈入“千亿产业俱乐部”;国开区综合考评从2021年的全国第82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36位,稳居西部第四、全省第二,成功跻身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5年来,德阳经开区以产业、开放、科创、城市、民生为发力点,推动园区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内陆”到“前沿”、从“园区”到“城区”的蝶变,为德阳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筑牢核心支撑。
产业筑基:
链式生态崛起,千亿集群领跑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德阳经开区锚定“1+1”主导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以“建圈强链”激活产业生态,实现工业经济量质双升。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压舱石”,依托国机重装、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三大“链主”企业,绘制“能源装备产业地图”,靶向招引上下游配套企业100余户,2024年产值达780亿元,是2020年的1.4倍。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全球最大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等“国之重器”相继诞生,彰显“德阳智造”的全球竞争力。
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德阳经开区创新“以商招商、生态招商、资本招商”招商引资模式,“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江苏亨通、钢研高纳、广大特材等产业项目92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引擎”,通过精准招商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三环电子、华夏鲲鹏、德兰航宇等招商项目追加投资172亿元,逐步形成“芯片—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产业链条。2024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20亿元,为园区发展撑起“第二增长曲线”。
现代服务业同步提质扩容,构建“两岸四圈六园多点”发展格局。汉瑞酒店升级为五星级酒店,德阳星剧场、名城新天地等商业载体投运,“焕新升级·点亮经开”等消费活动带动消费超10亿元,2024年社消零总额达14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0%,形成“二产引领、三产赋能”的良性循环。
开放破局:
打通双循环,内陆变前沿
不沿边、不靠海的德阳经开区,通过“枢纽+通道+产业+贸易”全链条布局,将物流港深度融入园区,打造西部对外开放新高地。
通道与贸易方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挂牌“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德阳基地”,“十四五”末累计开行国际班列360余列,铁路货运量破300万吨;2024年进出口总额69.5亿元,是2020年的3.29倍;建成投用公用型保税仓,为企业缓税3000余万元,带动旌阳绵竹化工、中江罗江粮油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空间与集约利用上,物流港全面融入,新增万亩产业空间。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盘活低效用地6000余亩,建成临港制造产业园等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综合容积率居全省产城融合型开发区第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领跑全省。
科创赋能:
从跟跑到领跑,大学科技园成策源地
德阳经开区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高标准规划8平方公里德阳大学科技园,打造“创新策源地”。目前,一号科研岛北区已建成投用,5个高校院所项目落地,3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全面铺开;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母基金、10亿元科创子基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标建成全国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策源中心。
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逐步成型,建成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48个创新平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0余户,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12%、52%;全社会研发投入(R&D)达35.4亿元,强度3.85%,稳居全市第一,技术合同登记额较“十三五”末增长420%,达23亿元。五年来,累计攻克能源装备关键核心技术378项,其中68项达国际一流水平、21项“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研制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世界首台化学链碳捕集装备等重大技术装备30余项,为国家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提供“经开支撑”。
城市提质:
产城融合提速,宜居新城崛起
“以产兴城、以城聚人”,德阳经开区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工业园区”向“产城融合新区”转型,建成区面积达4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改造老旧小区130余个,建成街头公园11个,城市绿化覆盖率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平方米,高于全市平均6平方米;南湖路跨绵远河大桥等17条路网通车,G5扩容连接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形成“内畅外联”交通网络。
公共服务品质显著提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9所,新增学位1.2万个,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居全市前列;与市人民医院共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15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一码通”,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省级县域医疗次中心。城市精细管理效能增强,“12345”热线群众满意率稳居全市前列,问题处置时限缩短60%,保利、工农村片区市容市貌显著改善。
民生为本:
从兜底到优享,发展温度暖人心
“十四五”期间,德阳经开区始终将6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办成民生实事300余个。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95%、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100%覆盖,老年助餐服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城乡低保兜底23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安全事故数量较“十三五”末下降66.7%,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入选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建成国省级绿色工厂7户;绵远河、石亭江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100%,2024年空气质量在全省65个行政区及开发区中排名第35位,较2020年上升26位,实现“产业绿”与“生态绿”协同发展。
“十四五”收官,德阳经开区以亮眼的发展答卷,彰显国家级经开区的使命担当。站在“十五五”规划启航的新起点,德阳经开区已锚定新目标:到203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综合排位跻身全国30强,持续为德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贡献“经开力量”。(记者 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