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德阳看见“浪浪山”的城市微光

2025-09-08 11:13:29 来源: 阅读:

  今夏,一部名为《浪浪山小妖怪》的电影刷爆全网,截至8月31日,票房已突破14.55亿元。影片中,一群无名小妖走出浪浪山,假扮唐僧师徒踏上“取经”之路的喜剧故事,却让无数观影者看得泪流满面。

  影片真正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它照亮了平凡生命中的英雄时刻。四只无名小妖不是神通广大的超级英雄,他们耗尽毕生修为,最后被打回原形,也不过是完成了一次对村民们的承诺。

  而在我们身边的“浪浪山”上,也能看见无数平凡的你我。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但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热爱,在看似普通的岗位上,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英雄故事。

  为农民工撑腰的

  “正义守护者”王锦瑶

  “谢谢王律师,帮我们讨回了血汗钱!”农民工龙三(化名)紧紧握着王锦瑶律师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道着谢。

  2023年8月,王锦瑶从德阳市法律援助中心接手了5名农民工的讨薪案。“当时,来自中江的农民工被绵阳某项目工地拖欠了10万元左右的工钱。”王锦瑶说,刚接手案件时的她多次联系了拖欠工资的包工头,对方各种推诿,甚至有时出言不逊。

  “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都60多岁了,后面好几次电话沟通时告诉我,他们又奔波到了武汉、苏州等工地讨生活,我实在是于心不忍。”每每想起他们期盼的眼神,王锦瑶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决心就更加坚定,她一遍遍梳理证据、研究类似案例,多次与承办法官沟通案情。

  “案件审理需要时间,调解是帮助他们能拿到钱的最快方式。”王锦瑶说道,“当时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还款协议。”达成调解后,已不再是承办律师的她仍然持续跟进,得知对方并未按时还款后,王锦瑶主动帮助5名农民工起草了申请强制执行文书并耐心告知申请执行的相关程序。今年6月,这起历时近两年的讨薪案终于圆满解决,5名农民工如愿拿回了血汗钱。

  在接受采访时,王锦瑶坦言:“这也算不上什么英雄故事,不过是尽己所能,为他人点一盏灯、助一份力罢了。”

  以真心换真心的

  “心灵摆渡人”舒杭

  “大姐,最近大哥的情绪稳定一些了吗?”舒杭一边轻声询问着一位年迈的农妇,一边仔细查看她丈夫的用药情况。在绵竹清平,这位大姐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曾经频繁发病,在绵竹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舒杭的定期上门随访和视频安抚下,病情已经稳定了大半年。

  这样的下乡随访,舒杭医生每个月都要走上三四趟。无论是养老院里的失智老人,还是偏远山村的精神病患者,都是他放心不下的牵挂。

  疗愈有暴力倾向的双相情感障碍青年,帮助其融入社会;自费为独居的癫痫患者购买生活用品,并定期上门为其打扫房间;协助患者家属销售滞销李子、帮助贫困患者家庭种西瓜……从医20载,舒杭医生为无数家庭带去了温暖与希望。

  同时,舒杭医生也把这份爱传递给了下一代。他常常带着儿子、女儿参加医院的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与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处。“他们只是生病了,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和关爱。”他这样告诉孩子。如今儿子、女儿也能自然地接过患者递来的手工作品,真诚地夸奖道“好看!”

  20年光阴,舒杭医生放弃了很多次离开的机会,始终坚守在精神科临床一线。他说,“其实他们很可爱,我们都是以真心换真心。”

  把论文写在果园里的

  “土专家”刘复东

  “不分男女和老少,技术宣传多指导,带领果农赚票票……”每当清脆的快板声和顺口溜响起,罗江区鄢家镇的村民们就知道,这是刘复东老师又来给他们指导种植技术了。今年62岁的刘复东,是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他已经在水果栽培技术上耕耘了40年,引种、改良、提纯复壮了杂柑、蜜柚、桃、李、梨等多个优良品种。

  刘复东曾在2014年作出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放弃自家年入10余万元的果园,去镇政府农办当了一名月薪仅1800元的技术员。回忆往昔,刘复东坦言道,“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鄢家镇16个村、上千个家庭小果园、百余家种植大户、2万多亩果树的规划栽植,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一片果树的品种、树龄、位置,他都如数家珍。

  “当时刘老师下乡来帮我们疏果,我们不理解,还以为他在糟蹋我们果子嘞!”村民杨康会不好意思地说着,“结果后来,果子结得又大又圆。”自那以后,鄢家镇的村民们一见到刘复东,都会热情地叫一声“刘老师”。

  如电影中的猩猩怪般踏实可靠的刘复东,在他担任镇果技员的短短6年间,鄢家镇的水果产业从4000多亩发展到24000亩,年产水果上千万吨,水果收入成为全镇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坚守十二年的

  “垃圾清理师”李秀英

  凌晨4点的德阳尚未完全苏醒,天际泛着鱼肚白,整座城市沉浸在静谧之中。而在城中所体育场垃圾压缩转运站,一盏孤灯早已亮起。如同从天不亮就开始刷锅到天黑的小猪妖,环卫工人李秀英的一天,就从这片黎明的微光中开始了。

  压缩站低沉的轰鸣声成了唤醒城市的第一首序曲。李秀英站在操作台前,熟练地按下一个个按钮,压缩机缓缓落下,将来自珠江路大桥到彩虹桥这一区域的各类垃圾进行第一道处理。

  空气中弥漫着复杂的气味,李秀英却早已习以为常。每天,她都会处理10车左右这样的生活垃圾,有时常常一忙就到下午。之后,她还会和同事一起清理压缩坑里残留的垃圾,并将压缩坑冲刷干净。

  凌晨4点左右出工、晚上9点左右关门休息,这样日复一日的垃圾压缩、清理,李秀英已经做了12年。面对周边居民的夸赞,李秀英只是笑笑说道:“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为城市服务嘛!”

  在德阳,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无数个“李秀英”“刘复东”“王锦瑶”“舒杭”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发光。当环卫车的轰鸣声唤醒城市的黎明、当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当农民工拿回血汗钱露出笑容、当精神疾病患者重拾信心融入社会,不是“齐天大圣”的他们,却依然成为了被守护者心中的“盖世英雄”。

  “浪浪山”从来不是困住梦想的牢笼,而是孕育温暖的土壤。在这里,每一个平凡人都可以成为英雄,每一次坚守都值得被看见。(实习记者 吴盈秋 记者 赵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