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记“德阳奋斗者”三星堆文物修复团队

2024-12-27 10:12:09 来源: 阅读: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一件件精美文物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要知道,这些文物出土时都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样子。有的断成了好几部分,甚至部分严重氧化;有的碎成了好几百块,根本看不出它原来的样子。

  这就不得不说到“德阳奋斗者”三星堆文物修复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了。他们常年与文物打交道,承担了大量文物修复工作。在他们的精心修复下,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文物重现昔日的风采,再次向世人讲述文物里的故事。

  迎难而上做修复

  一大批文物重现昔日光彩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隔着透明玻璃墙,游客可以直接看到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他们或操作显微镜对青铜文物进行检测,或对文物表面的附着物及病害情况进行清理,或记录整理修复档案。

  该团队的文物修复师郭汉中自上世纪三星堆博物馆开馆以来,就与三星堆出土文物修复打交道,可以说是最早从事三星堆文物修复的人之一。他说,文物修复就好比拼图,要仔细在每一块碎片上寻找线索,并且严格按照原始痕迹把碎片拼接起来。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件文物的修复方法都不尽相同,没有定式。

  三星堆博物馆内的一号青铜神树通高3.96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青铜文物,堪称国之瑰宝。在没接触过类似青铜器的前提下,郭汉中与师父杨晓邬依据树干、树枝、树座残片特征,逐块分类,探讨辨析,推测原貌,历经6年修复,最终让其惊艳亮相。

  新一轮考古发掘以来,三至八号6个“祭祀坑”出土编号文物1.7万余件,相对完整器物4500余件,但出土文物存在残缺、锈蚀、断裂等不同病害,保护修复任务艰巨。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团队迎难而上,对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开展包括病害状况评估、病害成因分析、清理保护、本体成分及器物制作工艺研究、矿料来源、产地调查研究、数字化与虚拟展示等,强化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修复上的应用,形成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科技与创新”。

  象牙的保护修复尤为引人注目。新出土象牙近700根,由于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地下环境,象牙保存状况较差,存在残缺泡水、糟朽等病害。为了将象牙文物完美地展示在游客面前,团队经过可控脱水、加固剂渗透、表面加固、残留物去除等工艺,让象牙保持原有形态和外观,实现常温条件下的长久保存和展示。

  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三星堆文物修复团队为20多家省内博物馆修复文物3000余件。先后完成大口尊、大面具、顶尊跪坐人像、扭头跪坐人像、龟背形器等三星堆遗址新出土重要文物的考古发掘现场提取保护等等。

  传承匠心精神

  文物保护修复后继有人

  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代人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做,久久为功,从最初仅有2名文物修复师到如今近40人的团队,从一开始钳类、锤类等相对落后的工具到现在的方舱考古、3D打印等高科技手段……三星堆文物修复力量是经过数十年积累形成的。

  三星堆博物馆建馆时,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仅有包括郭汉中在内的两个人,力量相对薄弱。2008年,三星堆博物馆成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单位之一。从那时开始,三星堆博物馆加大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打造团队,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技分析等关键领域不断吸纳专业人才,年轻人与老专家并肩作战,专业学科覆盖广泛,研究生与博士生的比重显著提升。

  作为团队的骨干、领路人,郭汉中在多年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中总结了大量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他常常和年轻人讲,做文物修复,就是要学会和文物“交流”。只有不断地钻研,才能让更多文物活起来,向全世界彰显我们的文化底蕴。

  通过师承制的“传帮带”以及项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在各种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记者 张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