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绵竹市滨河西路户外劳动者驿站迎来客人。环卫工人李大姐推门进来,接一杯热水,坐在椅子上长长舒了一口气。“以前扫完这段路,只能坐在路边台阶上歇脚,现在好了,驿站有热水、能热饭,还能看书读报,就像自己家一样。”
不远处,外卖员小谢刚送完早高峰的订单,快步走进驿站。绵竹市中医院的医生们早已摆开义诊台,耐心地为他进行血压测量和腰部劳损检查。
“天天在路上跑,最怕的就是腰疼腿疼,这回义诊到了‘家门口’,太及时了!”小谢边说边接过一份《户外工作者健康手册》,仔细地翻看起来。
这不是一场临时活动,而是当地工会在79个驿站常态化推进“暖心服务”的生动一幕。从“等进来”到“请进来”,从“有服务”到“优服务”,这些散布于城市角落的驿站,正悄然成为快递员、环卫工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幸福中转站”。
“分拣要注意编码、地址双复核,包装不是越紧越好,而要科学抗压、防摔……”不久前,在绵竹市快递行业职工技能竞赛现场,39名来自邮政、顺丰等企业的业务能手从“速度模式”切换至“专业赛道”,在“分拣王者”“包装工匠”“安全卫士”三大实操项目中一较高下。评委们手握计时器、评估表,从操作规范、准确率、效率等多维度严格打分。赛场气氛紧张,却洋溢着“以技会友”的热烈氛围。
“比赛不是目的,提能才是关键。”相关负责人表示,“把竞赛纳入常态化机制,就是要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推动工会服务从‘保障温饱’走向‘赋能成长’。”
近年来,绵竹市紧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真实需求,不仅推出“四季送”温暖、专项互助保障计划,还依托“绵竹工匠杯”系列赛事、交通安全培训等项目,构建起“生活保障+职业提升”双轨服务体系,真正让劳动者感受到“娘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
“他们为城市奔走,我们为他们守候。”驿站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截至目前,当地驿站累计服务一线劳动者超5万余人次,“夏送清凉”“健康体检”“法律直通车”等品牌项目仍在不断拓展内涵、优化服务机制。(记者 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