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川08号井”地震观测人的40年守望路

2025-08-06 10:50:16 来源: 阅读:

  在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有一口不起眼的地震观测井——“川08号井”。它的背后,站着一位坚守40年的守护者尹显贵。从1980年到2020年,他用日复一日的精准记录,为四川地震监测事业写下了动人注脚。

  “川08号井”起初是为了普查石油及天然气情况而建成的一口参数井。因为这口井处于龙泉山地震带,从1980年起,该井成为四川地下水观测网中首口投入使用的地震观测井,而刚退伍不久的尹显贵恰逢此时与它相遇,仿佛是一种使命的交接——从保卫国家的军人,转身成为守护一方地质安全的“地下哨兵”。

  孜孜不倦 从门外汉到观测员

  氡是惰性气体,也是放射性元素。在多次大地震前,都观测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地应力的变化,岩石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氡气,导致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地震前也会引起地下水位变化,据此,就可以以深井内水中的氡气变化以及水位变化来作为日常震情监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起初,刚接到这份“差事”时,这位从未喊苦喊累的内蒙古边防部队退伍兵,对着水位标尺和几块精密仪表犯了难。表盘上细密的刻度、游移的指针,在他眼中如同天书。

  彼时,国家正号召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尹显贵深知井里水位变化的每一个读数都关乎重大,可自己却连表都不会看。

  “什么苦都吃过了,就几块表还能难倒我不成?”尹显贵把心一横,开始了漫长的求学之路。没有现成的老师,他就一次次搭车去德阳、跑成都,向地震局的技术人员请教,怎么看刻度、怎么对准时间、怎么把水位变化读准确,他听得格外认真。掏出磨破边的小本子,一笔一画地记下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追着问到底。那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常常让人哭笑不得,却又被他眼里的执拗所打动。

  更多的时候,是夜灯下的孤军奋战。结束白天的劳作,他便一头扎进井旁简陋的值班室。灯光昏黄,他紧盯着水位标尺和自己专门跑去县城花了半个月工资购买的宝贝手表,反复练习如何准确读取水位高度、如何精确记录时间点。

  这份近乎执拗的专注,终于在1982年6月15日那个惊心动魄的清晨显现了价值——他记录下了“6·16”甘孜大地震前23小时那关键的、异常的水位波动数据!当时电话还是个稀有物,尹显贵只能徒步一个多小时下山到乡政府打电话,及时将这些原始记录传递上去。

  预警信息最终被证实,那份曾因“看不懂仪表”而产生的焦虑与汗水,终于化作了守护生命的坚实力量。此刻,灯光下那个倔强伏案、一丝不苟记录的身影,才真正明白了手中这份“看井”工作的分量,也接过了大地脉搏赋予“守井人”的沉重使命——看护好这口井,记录准每一个数,传递好每一条信息。

  初心如磐 四十年的坚守

  防震领域有句行话: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作为地震观测员,每天早上8点必须准时赶到地震井更换图纸,测试水位,否则耽误一分钟,图纸将是一张毫无价值的数据。然后,再计算出图纸上的24个数据,制作成报表。

  无论寒暑、风吹日晒,尹显贵的身影必定在早上8点半以前出现在井台边。读数、记录、核对、制表……一套动作早已融入本能。观测井离他家不过两百米,这段路他走了40年,每一步都踏在责任线上。妻子记得无数个这样的场景:锅里早饭还热着,外面暴雨如注,丈夫已披上雨衣快速出了门。

  作为农民观测员,微薄的报酬难以支撑家庭,他必须在地震观测与挣工分、干农活之间来回奔波。但尹显贵心中,数据的准点传递,永远排在家庭琐事甚至急事之前。“再忙也有主次。观测不能等,哪怕地里的庄稼正等着收、等着种,也得先跑到井边把数据记好、报上去,回头再赶工去挣工分。”

  家里盖房子,人手紧缺,他只能在数据报送完毕、交接清楚后才匆匆赶去搭把手;儿女成长的关键时刻,他可能正在徒步翻山报送数据的路上……“数据不能耽误”是他唯一的解释。观测井在山上,尹显贵一天一趟徒步下山,跑到镇上报送数据,这一跑,就是5年,直到1985年,井房安装了电话,他才不用天天再往镇上跑。

  这份工作待遇怎么样呢?尹显贵说,刚开始守井时每月9元,2004年才涨到每月300元直至退休。家人也曾劝他:“别遭那罪了,差一分钟都不行,有个头疼脑热、身子不舒服的也得干,图什么?”他乐呵呵地说:“钱是少了些,可我图的不是这些,几十年了,习惯了,那口老井就像我的老伙计,一天不见,我饭也吃不下!”

  薪火相传 女儿接棒新征途

  2020年,现代化的新地震台建成并投入使用,监测技术也已升级,水位等数据已实现自动传输。也正是在这一年,尹显贵的女儿尹小红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尹小红的童年记忆里,父亲的身影总是和那口井连在一起。她曾是父亲最熟悉的“小尾巴”——清晨跟着去井台,看父亲如何一丝不苟地俯身读表、记录;父亲深夜在灯下核对数据时,她就在一旁安静地写作业。那些枯燥的数字和重复的动作,曾是孩童眼中新奇的游戏。“水位涨了”“该记数了”,父亲工作时的念叨,不知不觉成了她最早学会的“专业术语”。这份耳濡目染的熏陶,早已在她心底埋下了种子。如今,当她以接班人的身份重新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儿时的好奇已沉淀为沉甸甸的理解与认同。

  尹小红的“守井”,与父亲当年相比,形式已然不同。她不再需要徒步翻山、风雨无阻地送数,更多的是日常的打扫看护和应急响应,定期巡查台站设备运行状态,保持环境整洁,遇到仪器故障或数据异常提示,立刻奔赴现场查看,确保数据传输畅通。尹小红继承了父亲那份“把井放在第一位”的执着,她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是这口井和这些冰冷的仪器,更是父亲用40年心血铸就的信誉,是连接着大地深处与预警网络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一眼深井,映照两代人的光阴。尹显贵从青丝到白发,用脚步丈量出地震预警最初的网络;尹小红承其志,在自动化时代续写着无声的守护。“川08号井”的水位涨落间,跃动着科学探索的脉搏,更沉淀着平凡人守护家园安宁的如山承诺——这份承诺如井水般深沉,流淌过四十载光阴,浸润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平安记忆。(记者 洪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