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旌阳区孝泉镇江河村的旌阳区京远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工作场景:从田间回收的秸秆经过烘干,被加工成适宜的段状;接着,经震动风选机精细筛分,确保物料纯净度达95%以上;最后通过高压成型设备压缩打包,形成优质饲草产品……“我们计划逐年扩大回收规模,从1万亩逐步增至15万亩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张亮介绍,他们正在增购半喂式收割机、打捆机等设备,同时在6个村设置临时堆放点,构建完善的收储网络。
另一边的天元街道楠树村,旌阳区明辉农机专业合作社秸秆收储点已经运营了11个年头。该企业拥有8000平方米生产车间和7000平方米堆场,各种专业机械设备20余台套。“我们不仅收秸秆,还要把它‘吃干榨尽’。”合作社负责人唐小辉介绍,目前年收储秸秆能力达到1.5万吨,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及废弃木材约1万吨。这些废弃物通过不同的加工路径,被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比如质量较好的秸秆远销新疆、内蒙古作为牛羊过冬粮草;其他部分秸秆则近销至广汉、大邑等地作为菇类有机肥。
值得一提的是,该合作社还引进了4套全自动秸秆颗粒压缩生产线,将秸秆和城市绿化垃圾转化为新型环保燃料,年产秸秆、木屑颗粒达2万吨,主要销售给生物质发电厂及大型工业锅炉企业使用。
这些变废为宝的模式,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置难题,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
近年来,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进程中,旌阳区涌现出多家各具特色的企业。无论是京远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的系统化布局,还是明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精细化运营,都清晰勾勒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图谱的发展脉络。虽然模式和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让秸秆从“生态包袱”变为“绿色钱袋”,让农业废弃物成为循环农业的重要一环。
2025年,旌阳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53.03万亩,预计秸秆年产量约28.85万吨,综合利用量约23.61万吨。当地将继续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推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旌阳模式”,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持续增收。(记者 邱洁)
上一篇:绵竹:首条自然教育解说径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