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接到老家来信,称与邻居因建房隙地发生纠纷。张英复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旋即将围墙拆让三尺,邻居深为感动,也将围墙拆让三尺,两家之间由此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可供百姓通行。这条巷子便是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见证着一段谦和礼让、福泽乡邻的佳话。
佳话代代传,代代有新篇。在距离六尺巷千里之外的四川德阳什邡市马井镇,一个名叫建设村的偏远乡村,10余年来一直在上演着现代版“六尺巷”的动人故事:在村“两委”的带动和感召下,110多户村民主动拆掉自家围墙,支持村道拓宽、产业发展。路宽了、环境更好了、经济搞起来了,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图景逐渐成为现实,也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以文化人、以利惠民、以治促兴”的生动注脚。
小乡村的大难题:3米宽的村道成为“肠梗阻”
建设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与成都彭州敖平镇接壤,位于平原向山区过渡地带。驱车进村,道路宽阔整洁、农房美观大方,让很多初访者眼前一亮。“路修得这么宽、四通八达的,而且管护得也很好,放在全省也不多见。”曾有成都游客这样感叹道。
然而,10多年前的建设村却远不是这副模样。
“当时还是个边远‘掉角村’,没有乡道、县道、省道经过,进村的村道只有3米宽左右。村里也没有其他资源,更没有什么产业,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三差村’。”李维吉是建设村党委书记,在他的记忆中,建设村真正建设起来,要从2014年算起。彼时,农用车、小汽车已经开始进入村民家庭,“行车难”的问题愈发凸显。在无资金、无项目支撑的情况下,村“两委”想尽办法对村内道路进行改造。
“先是拓宽路基,因为缺乏资金,用的都是建渣之类的材料。两年后,镇上帮我们争取到了上级补助资金,拓宽的村道才实现了硬化。再后来的2018年、2020年左右,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又分两批为村道铺设了沥青。”李维吉说。
经过长达七八年、前后4次的改造,村里的道路基本变了样子,但在农房聚集的传统区域,村道还是只有3米宽。“开车经过时,道路瞬间收窄,很危险。而且车大了过不了、车多了马上堵,也就谈不上发展产业、吸引游客了。”
村道的变化有目共睹,“肠梗阻”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怎么办?拓宽道路的呼声高涨,但要让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让出宅基地、而且还要拆墙毁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大伙儿的“小目标”:拆掉自家围墙“让”出发展大路
“那时候,其实我们心里也没底。但村子要发展、群众有呼声,再不可能的事情也总要去做,不试怎么知道不可能呢?”
从2021年4月起,村上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定了方案,召开了村民议事会,动员临近村道的农户拆墙让路;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向涉及拆墙的村民发放意见征集表,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听心声……“农民把土地看得重,为田间地角、房前屋后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的,自古以来就不少见。我们只有坚持法治为根、自治为基,把工作做得更细些、更实些,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李维吉回忆说。
征集结果让人备受鼓舞:百分之九十八的村民都同意拆墙让路!
张文政家住建设村3组,也是最早一批自愿拆墙的村民。他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修路是为了大伙儿好,你不干、我也不干,那这事儿就永远别想干成,咱们村也就永远这样了。这几年村里种植川芎的越来越多,路不好,运输都成问题,还谈什么搞发展、吸引投资?你让一点、我让一点,路宽了,村子的未来才更有盼头嘛!”
有新意的“土办法”:“大家都让一点”“大家都出一点”
群众的广泛支持,让村上有了继续把村道拓宽建好的底气。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初步统计下来,需要拆墙让路的村民有110多户,改造资金大约需要40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
“不能凉了群众的心!没有办法就想办法,哪怕是‘土办法’‘笨办法’,也要把改造工作推动起来。”那段时间,李维吉带着村干部天天跑上级政府和部门,争取到的资金,先统一改造农户围墙和大门;资金不够,就先改造主要地区的几十户,剩下的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同时动员村民自己也“出一点”,尽量平衡前期主动拆墙让路的村民的利益。
“中间又遇到了新问题,有些村民的房子因为布局限制,拆了围墙就会影响厨房、厕所、水井这些生活设施,又给不了人家补偿。我们只好拿出‘土办法’,拆了的厨房、厕所,村里负责出水泥、沙子这些材料,然后组织人进行修复。”
就这样“你让一点、我让一点”“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建设村的村道拓宽改建工程干得如火如荼。矛盾和纠纷也偶有发生,但都很快平息了。有的村民家厨房被拆了,村里组织的人手忙不过来,干脆自己动手先修。“家家都这样、为了家家好,还计较那么多干啥?”建设村3组村民黄立菊笑呵呵地说道。
摸得到的“远景图”:路通村美人心齐乡村振兴“有样子”
阳春三月,色彩缤纷,整个川西坝子都是油菜花、桃花、李花、梨花的天下。一辆辆大巴车、私家车驶入建设村,来自什邡以及德阳、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在这里赏花、垂钓、品尝农家菜,尽情享受难得的春日时光。
“来旅游的人多了,村里的产业也搞起来了,看着就舒坦。”张文政家当初一口气拆除了10多米的围墙和大门,后来修复成统一的白墙灰瓦外观,他很满意,“大家也都觉得好”。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建设村共改造和新建道路80多公里,基本打通了全村的“肠梗阻”。路通畅了,村子的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还清了80多万元的外债,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烘干房、鱼塘,全村川芎种植面积已达5800多亩,村集体经济收入截至去年年底突破50万元。“为了解决川芎的保存问题,村上正在筹建冻库,又有3户村民再次拆墙让路,方便冻库建设。”李维吉告诉记者,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对村“两委”的信任度、满意度也大幅提高,“有什么事情说一声,大伙儿都支持。”
村子发展前景好,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年也纷纷选择回乡创业。今年25岁的罗洪林是建设村5组人,在外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眼见老家面貌日新月异,去年回来承包了村里的刘家寨会客厅,办起了农家乐。“平时主要接待游客,周边村民家里办事也来消费,这个季节还有很多研学的孩子,生意不错。”他说自己不懂什么大道理,但路通、村美、人和的景象加上蒸蒸日上的旅游、农业产业,就是他心目中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记者 张伟 向彤剑 通讯员 张晓玲 张世浩 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