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米易县——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米易粮仓”

2022-09-21 11:16:04 来源: 阅读:

 

  米易县稻菜现代农业园区。

  水稻丰收。

  硕果累累。

  早春蔬菜丰收。

  普威雪梨丰收。

  日前,2022年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在成都颁布,会场传来喜讯——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米易县鑫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米易县丙谷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吴天菊,分别荣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

  春华灼灼,秋实离离。金秋九月,大地流金,物产富饶的安宁河谷,丰收在手,颗粒归仓。行走在安宁河畔广袤的大地上,处处是“希望的田野”,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红花映房、青山叠翠……一副农业强、仓廪实、农民富的壮美画卷铺展开来。

  米易作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国家“南菜北调”基地县,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首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等国家级、省级荣誉20余项。2021年,被纳入“十四五”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今年7月,米易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入选第三批国家示范园名单。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米易,递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21年,米易县粮食产量11.8万吨,增长2.4%,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6.82亿元,增长7.7%。“阳光米易”入围全国前20名最具影响力蔬菜公用区域品牌。

  生产基础好、设施水平高、产业链健全、经营体系完备、农业环境友好,政策支持有力,近年来,米易县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和市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7+3”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围绕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抓手,推进粮经统筹发展,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米易粮仓”。

  农业立体布局

  特色优势突出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米易县被列为四川省立体农业试点县。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米易农业已形成了特色鲜明、层状分布的“三区”产业布局,即:安宁河谷区粮经复合产业带、二半山区特色水果产业带、中高山区干果烤烟产业带。

  在安宁河谷区粮经复合产业带,米易充分利用安宁河谷地区光热、水源等优势,每年4月至9月种植优质水稻,9月至次年4月种植早春喜温蔬菜,建成了全省设施规模最大的10万亩稻菜轮作基地。每亩耕地可产出“两千斤稻谷+两万斤蔬菜”,亩均产值达3万元,最高可达8万元。

  在二半山区特色水果产业带,米易枇杷产业规模达到4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1700米区域,现已形成草场龙华、丙谷芭蕉箐、白马威龙3个集中种植区,枇杷产量达1.3万吨,农业产值3亿元以上;晚熟芒果连片成带生态发展,晚熟芒果产业规模超过13万亩,投产面积达7万余亩,全县新增晚熟芒果面积近10万亩,芒果产量6.3万吨,农业产值4.5亿元。

  在中高山区干果烤烟种植带,米易因地制宜发展核桃、青花椒、烤烟等种植业产业,烤烟种植面积3.8万亩、烤烟产量11万担,核桃种植面积22.4万亩、干果产量1.5万吨。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近日,走进撒莲镇马坪村,一畦畦新修的高标准农田整齐划一,新翻整的土地向远处延伸。“工程已经完工。改田以后,田型更加规范,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种田更方便了。”村民苏兵兴奋地说,目前自己正在订购材料,准备在新土地上盖上大棚通过稻菜轮作的方式发展产业。

  近年来,米易县统筹整合水利、农业农村、林业、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加快补齐水、路、沟渠、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短板,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16.4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2%,建成田间机耕道路1743公里,实施马鞍山水库、麻晃引水等中小水利工程52个,新增和改善灌面10.17万亩,持续改善耕地质量。

  种粮不赚钱,农民不愿种粮是粮食种植的一大难题。米易县围绕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深化“粮经复合”高产高效模式为突破点,扛稳“米袋子”、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持续巩固“稻菜轮作”模式。

  9月18日,撒莲镇安全村稻菜轮作产业园里最后一批水稻迎来丰收。随着机械不停运转,一粒粒水稻掉进袋子里,米易早春蔬菜季也随之开启。稻田对面的田地里,村民们已经开始栽种番茄苗,种植早春蔬菜。“20天时间,安全村1700亩水稻全部收割完成,平均亩产达到850公斤。”米易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泽明说。去年底,安全村成立了米易县安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5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了200亩土地,尝试探索“蔬菜季农户自种增收、水稻季公司统种增产”,开展水稻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刚入秋,我就在专家的指导下在林木下套种了一批土豆,促进增收。”白坡彝族乡油房村村民李刚说,因为地处高山地区,种植核桃和花椒是自家的主导产业,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想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的方式增收。

  米易县为防止耕地“非粮化”,严格按照“遏制增量,逐年减少存量”的原则,采取低效益果园“直接还田种粮”、二半山区经济效益高的经济林果地“粮经轮作种粮”“间套作种粮”三种模式,稳妥有序分类整改,计划用5年时间分类优化完成改造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直接还田种粮”0.20万亩,“粮经轮作种粮”0.25万亩,“间套作种粮”2.37万亩,完成计划任务100.7%。

  同时,米易县于2020年引进袁隆平科研团队,开展第三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2021年米易实验示范片平均亩产达1085.99公斤,创造全省第一的可喜成绩。不断深化与四川农科院、海南热科院等院校合作,建成现代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稳步推进喜温蔬菜南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粮食新品种繁育,“米易梯田红米”入选全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名单,不断促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应用、新成果转化,加快实现“藏粮于技”。工业思维

  产业更加优化

  “米易县以安宁河谷综合开发为重点,制定了‘三区四环十园’的总体布局,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米易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

  四环,即全县重点打造南部科技创新环线、北部产业融合环线、西北部百里果香环线、西南部生态旅游环线;十园,即围绕稻菜基础产业、特色水果、优质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为重点,建设10个现代农业园区。

  米易县按照“三区四环十园”布局思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先后出台了《米易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编制了《米易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米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米易县丙谷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等园区建设规划,突出补齐加工、科技、农旅融合短板,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统筹建设“十大”现代农业园区。

  此外,米易县农产品加工业也同步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果蔬冷藏保鲜库159座、烘干房12座、农产品分级分选线3条,农产品初加工能力达30万吨,外销农产品初加工率达85%以上;抓农村加工作坊建设,建成龙华枇杷膏加工坊,撒莲芙蓉糕加工坊、土红糖加工坊等;围绕果蔬、核桃等产品加工,引进吉香居、黄老五等食品深加工企业,建成米易时光实业食品加工厂、普威核桃深加工科技园项目等。

  培育发展

  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近年来,米易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速,电力建设成效显著,实现自然村(组)移动通讯网络、电网全覆盖,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农村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为构建农业经营体系打下根基。

  截至2021年底,米易县共登记注册农业龙头企业近90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达83878.19万元,在企业从业农民近2000人。

  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419个,建成家庭农场416家,建成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0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成员数2.61万个,其中农民成员数2.49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878万户。初步建立起“农户+专合社+村集体”“农户+专合社+支部”“农户+专合社”等经营组织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闲置资产、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户承包土地托管经营、入股分红等经营模式。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补充”的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11.6亿元。引进农产品分级分选线3条,全县农产品初加工能力达50万吨,外销农产品初加工率高达85%以上。建成枇杷膏、雪梨膏、芒果干、核桃油等加工作坊。围绕果蔬、核桃等产品加工,引进食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了果蔬深加工业的突破发展。

  坚持“标准化”发展方向,已初步构建农业标准体系,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00多家,认证“三品一标”产品66个,并有42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质量安全追溯。建成28个县乡村级农产品检测室,“三位一体”的农产品监测体系初步建成。

  “以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做强产业基地、做响农业品牌、做大精深加工、做优服务支撑、做实经营主体、做好融合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安宁河流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米易县主要领导表示,下一步,米易县将继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助力“天府第二粮仓”主轴打造,促进全县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谢强 徐杨 周琴 程礼攀/文 米易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