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枣树新枝出现焦枯,我按您上次教的方法用了生物菌剂,您看这效果行吗?”
近日,罗江区白马关镇枣农米运达捧着实验记录本,焦急地等候在位于白马关镇的大霍山贵妃枣科技小院门口。驻点研究生周甲云接过记录本,快步走向物联网监测终端调取数据……近年来,为破解乡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难、流失率高等问题,罗江区依托贵妃枣等优势产业,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打造科技小院,通过院士专家入村指导、农技课堂现场教学等方式,培育出一批既懂传统农艺又掌握现代科技的“枣专家”。今年是周甲云跟随四川农业大学邓群仙教授驻点科技小院的第二年,已累计为全镇2000余亩枣园提供技术预警270余次。
“科技小院让农业专业研究生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既能解决农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能带动培养一批懂农业、会经营的本土人才。”罗江区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悉,罗江区大霍山贵妃枣科技小院每年引进4名教授及10余名硕博人才,目前小院已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审(认)定枣良种4个,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20余件,技术成果覆盖白马关镇、万安镇等7个主产乡镇,带动500余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有力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牵线科研团队与乡村农业企业合作、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科技小院的常驻研究生们通过入村入企培训、开办田间学校、举办交流沙龙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方式,已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1000余人次,帮助乡村人才破解求助高校院所“找不到路、敲不开门”的难题,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科技小院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持续为罗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洪意 实习生 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