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来挂面村啦!”“央视综艺到挂面村录制!”……近段时间,受名人效应、媒体传播等多维因素影响,中江县挂面村的热度一路攀升。而作为文旅市场“新宠”,挂面村的火爆场面自去年国庆试开园起便一直持续至今。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以及“五一”假期,该村接待游客分别为30.3万人次、10.8万人次,试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
夏日里,走进挂面村,新房鳞次栉比,沿着平整的绿道漫步,两侧是以“挂面”为原型打造的景观装置,有的如飘逸银丝,有的似弯曲面条。田野里,观光“小火车”穿梭,勾勒出一幅田园画卷。眼下虽正值挂面匠人休息期,“银丝瀑布”暂时隐匿,但在“吃住行游购娱”等丰富业态的加持下,村内仍是一派欣欣向荣,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
非遗活化:千年技艺焕发新生机
在挂面作坊里,中江县手工空心挂面非遗技能大师陈立亮正专注地为游客展示制作挂面的工艺,一旁垂落着5米长的银丝般的面条,引得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陈立亮是土生土长的挂面村人,随着村子不断发展,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毅然回乡创业。
“现在我们通过直播,将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展示给大家,很多人看了以后,专门来村里体验。村里的游客多了,挂面的销量也跟着大幅提升。”陈立亮说,除了直播带货,他还开起实体面馆,推出研学体验等项目,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将传统挂面产业延伸至文旅领域。
挂面村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并非一蹴而就。2023年以前,挂面村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挂面,传统手工作坊散落分布,生产效率低、品牌意识弱、销售渠道单一。并且,当地旅游要素不齐备,旅游吸引力不足、承载能力较弱。当地村干部钟金丹向记者介绍,“过去,村里虽有半数村民从事挂面产业,但是产业不集中、产量低,挂面多以批发给经销商为主,收入难以提升。”
2023年以来,中江县把“文旅活县”作为经济挖潜增效的重要路径,立足资源禀赋,念好山水经、打好特色牌。位于城区近郊、凯江湖畔的中江挂面村顺势成为发展焦点,中江挂面村农文旅融合项目于2023年5月被列为全县15个重点示范项目之首,中江挂面村的蝶变之路由此展开。
融合创新:多元业态绘就新图景
如今漫步在挂面村,水上咖啡厅、特色民宿、创意面包店等新兴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丰富的业态共同描绘出文旅融合发展的画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回到村里,他们各展所长,为村子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有人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让中江挂面走出四川,走向全国;有人专注于开发挂面主题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还有人引入新潮业态,为村子增添时尚气息。
在挂面村一个不起眼的农家小院里,飘来一阵阵窖烤面包的香味。小院子经过精心改造,处处充满文艺范儿。年轻人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鲜出炉的面包,喝着咖啡,享受悠闲时光。
“我和朋友回村开面包店已经一年多了,大家都很喜欢我们做的面包,旺季时营业额能达到一天五六千元,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也感觉到了满足。”返乡创业青年吴健说道,村里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大家带着新思想、新技术为村子的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我们积极探索,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通过文旅赋能,将中江手工挂面从单一的产品销售转向多元化的体验经济。”钟金丹对挂面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中江挂面产品附加值,中江凝练出五大特征、五次发酵、十八道工艺,打造中江手工挂面“5518”品牌。如今,中江挂面村家家户户的招牌下都有“5518”标识,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如今的挂面村已建成御面街、大师工坊、主题乐园等项目,并凭借优质的项目以及完善的基础配套,入选首批“天府文旅IP项目库”,荣获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成为了区域文旅新地标。
挂面村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其采用“政府+公司+村级集体经济”联营模式进行市场化运行,有效激发景区活力。中江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整合业态内容,为中江挂面村注入更多新鲜元素,将中江挂面村打造为集农文旅多元化一体的乡村生活综合体,让这根千年非遗挂面,‘串’起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记者 刘倩 实习记者 吴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