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内在生命力在于“产”。坚持“产业为王”的德阳经开区,用真抓实干、奋楫争先奏响“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乐章。作为德阳工业经济的主阵地,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里的企业正在“三位一体”协同机制、“三向发力”转型战略的推动下,积极投身于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以下简称“智改数转”)的浪潮中,追“新”逐“效”,推动产业不断向“实”向“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政策扶持 注入强劲“动力源”
“智改数转”是企业提质增效、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也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德阳经开区深知这一点,将“智改数转”纳入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完善组织领导、政策体系、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谋划“智改数转”清晰蓝图。
德阳经开区“智改数转”工作方案显示,在《德阳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支持实施细则》8条支持事项政策基础上,德阳经开区再统筹1000万元本级资金,兜底无法争取省市资金的中小企业“智改数转”。
一面整合资源,一面积极争取。去年以来,德阳经开区协助企业争取省级“智改数转”专项资金,其中,2个项目争取重点项目资金2802万元,为全市仅有;天元重工、思远重工、天(应)和机械等11个项目累计争取切块资金5993.7万元。资金争取累计数量全市第一,金额占全市比重超50%。
数据见真章。德阳经开区现有105户企业实施“智改数转”项目206个,在全市600余个项目总数中占比近30%;计划总投资154亿元、完成投资53.94亿元,数量和金额均居全市第一。这一连串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德阳经开区在“智改数转”道路上的坚实步伐与创新实践。
标杆引领 点亮数智“示范灯”
2023年4月投产的四川德兰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德兰航宇),如今正在加紧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在此前建成1条全自动无人下料生产线、2个柔性锻造单元、1条全自动热处理柔性生产线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紧建设难变形特种合金精密环锻件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能力提升项目。经过德阳经开区积极争取,该项目被纳入今年4月29日公布的德阳市第五批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项目拟支持名单,与同期被纳入名单的国机重装等链主企业一道,开启生产再升级之路。
2024年,德兰航宇实现工业产值4亿元,还赢得了GEA、赛峰、霍尼韦尔、贝克休斯等国际知名客户的信赖与认证,业务拓展至核电行业。“政府的政策扶持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去进行数字化转型,让我们能够更安心地投入到技术创新和生产发展中。”公司副总经理朱林介绍,有信心在2025年实现工业产值翻一番。目前,德兰航宇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加紧拓展产业链,打造“设备+大数据+智能制造高端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届时,可直接实现产品成品交付,助推德阳建立健全燃机现代产业链,打造特色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
在德阳经开区,众多企业积极投身“智改数转”浪潮,以实际行动展现转型活力,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和借鉴。在广日电梯(四川)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内,机器成为生产主角,工人只需负责监控和选择程序,生产周期缩短20%,产品不良率也降低11%;华夏鲲鹏西部科技城项目一期项目一标段已投入试生产,待全面投产后,可年产40万台(套)信息通信产品,带动聚集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助力德阳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信息通信终端产业集群;在东方水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首个“水域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正在加紧推进,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00台(套)水利水电智能环保装备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能力。
在推进“智改数转”的过程中,德阳经开区注重链式转型,积极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激活“智改数转”全盘棋。
以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龙头企业为代表,通过链主带动形成集群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德阳经开区数字化转型经验入选全省典型改革案例;
累计创建各类国省级智改数转试点示范22项,建成行业首个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2个、智能制造4.0标杆工厂2户。2025年,德阳经开区锚定目标,将新增不少于50户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1个。
贴心服务 打好转型“助攻战”
“智改数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为此,德阳经开区“三向发力”,通过入企问诊、人才支撑、政策扶持,积极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
入企问诊,精准把脉“开良方”。针对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德阳经开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入企问诊体系,坚持“线上+线下”诊断咨询引领企业转型,积极协调东方研究院、海尔卡奥斯、德阳移动等多家专业服务商深入企业生产现场150余次,提供现场诊断及技术指导,为企业智改数转“诊断开方”。同时,积极搭建转改服务对接平台,为转改服务企业和辅导供应商之间牵线搭桥,促进双方更好地对接合作。“通过专家的诊断和建议,我们对数字化转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找到了适合我们企业发展的路径。”一位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2024年以来,德阳经开区先后举办智改数转培训会、“百城千园行”(德阳站)分会场活动,开展政策宣讲、服务路演以及典型案例分享和企业合作交流,累计服务工业企业200余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帮助企业明晰转型路径,激活企业发展新引擎。目前,德阳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完成规上企业“线上”诊断全覆盖,“线下”诊断服务范围逐步扩大。
人才支撑,筑牢坚实“智力坝”。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德阳经开区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数字化素养。同时,鼓励区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数字化转型培养本土人才。“我们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数字化人才。”德阳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道。
德阳经开区还实行科技领军人才“一人一策”招引计划,柔性引进两院院士9人、国省专家70余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其中国家级2家,积极引进数字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高端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目前,该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万余人,装备制造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4万人,人才高地加速形成。
此外,德阳经开区还积极鼓励区内金融保险机构加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保险需求的对接服务,推出专项金融产品,切实缓解企业在数字化改造前期面临的投资难题。同时,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对“智改数转”项目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纵深发展 勾画未来“新画卷”
展望未来,德阳经开区将以更为坚定的决心、更为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强化数字化示范引领、转型服务和提质升级,充分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需求,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迈向纵深发展。以今年6月德阳市成功入围第三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坚定贯彻中省市相关决策部署,优服务、育标杆、解难题,深耕政策申报服务,培育标杆示范矩阵,深化诊断服务赋能,推动全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之势、注入强劲动能。
具体而言,未来将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在内的三大试点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为重点,加大在咨询诊断、数字化改造、上云平台、等级认证、贷款贴息、“小轻快”项目打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网络宽带接入能力和数据中心计算存储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智改数转’向纵深发展,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支撑,为德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德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德阳经开区,“智改数转”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这里的每一家企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数字化转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在汇聚成德阳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乘着“智”与“数”的“双翼”,德阳经开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展翅高飞,屹立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潮头,谱写更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记者 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