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今日开幕 一幅“画”传承千载 “中国年”意蕴悠长

2025-01-22 10:10:36 来源: 阅读: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文化,一个节日代表一份传承。

  肇始于北宋年间的绵竹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成长、兴盛、沉寂、复兴直至今日,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取代、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凝聚了一个地区的厚重记忆。年画如酒,经上千年沉淀后绽放而出的醉人芬芳,就是文化的味道、传统的味道、民俗的味道。

  也正是“年”的味道!

  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欢度春节的重要符号,年画,也得以成为“世遗”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今(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正式开幕。

  我们的年,也正是世界的年;

  今年春节,到绵竹过中国年!

  “新面孔”+“新造型”

  民俗巡游呈现崭新面貌

  灯笼高挂、人潮涌动;铿锵的锣鼓声中,28个巡游表演方阵、1200余名演出人员,立体再现绵竹年画《迎春图》中“报春”“打春”“游春”的经典场景……对绵竹人、德阳人乃至外地游客而言,这样的盛大场面,已经成为迎接新年的代表性场景之一。

  “为了庆祝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今年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表演的规模和人数创历史新高,而且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演员,为巡游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绵竹市文化馆馆长何文礼告诉记者,今年的《八仙方阵》《狮灯方阵》、社火平台等《迎春图》“报春”“游春”两大板块的200多名演员,都是通过公开招募而来。同时,对巡游表演的部分服饰进行了调整,使其在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款式造型等方面更加贴近古时迎春场景。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鼠嫁女》《骑车仕女》等固定方阵外,今年游客们还能看到展现“羌年”习俗的《九顶羌韵》《羌山古韵》方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莲箫》方阵以及展现绵竹白酒文化的《剑南春》方阵,让每一位参与者和观众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底蕴。

  “传承者”+“发扬者”

  年画产业迸发勃勃生机

  进入腊月,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的年味也越发浓厚起来。农家小院挂满灯笼,村民们正忙着绘制年画,已经完工的画作摆放整齐,等待发往外地销售。

  “开相是绵竹年画彩绘里最精细的一道工序,要画娃娃,开相就要开得活泼可爱……”在“乡遇画里”文创社区,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陈强手握画笔,神情专注地端坐在工作台前。说话间,一个憨态可掬的年画娃娃便跃然纸上。

  陈强的技艺传承自爷爷陈兴才。2006年,绵竹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技术精湛、坚持制作绵竹年画几十年的陈兴才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跟着爷爷、父亲学习绵竹年画的制作,已经是陈家的第九代年画传承人。”陈强介绍道,目前他主要进行传统年画的制作以及年画文创产品的开发。“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我们的订单一下多了起来,全国各地订单不断。这两个月来,我和父亲已经画了接近两千幅年画了。”陈强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疲惫,但更多的是喜悦和满足。

  作为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年画村通过搭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以“文创社区+大师坊”为载体,完善公司、集体、个人收益共享机制,建立起一套年画产、供、销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生产制作。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年画伞等30多个系列、1000余种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还引进多元业态,推广年画米酒产品、开发年画糕点伴手礼,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年画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饭”+“旅游饭”

  文旅融合绘制美丽图景

  青瓦白墙的民居、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色彩鲜艳的年画……如今,年画村已经成为绵竹乡村游的热点。慕名而来的游客漫步在村内,或体验年画制作,选购年画产品,探寻绵竹年画的历史脉络;或沉浸式欣赏沿途美景,择民宿院落悠闲品茗,感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在大众旅游繁荣发展、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绵竹紧抓发展机遇,围绕“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 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目标,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以绵竹年画技艺传承、保护、推广、宣传,文创产品生产、研学体验、艺术培训,主题度假为核心的年文化旅游度假区。

  当地百姓也乘着文旅融合的春风,建起了跑马场、水上乐园、花博园,开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咖啡馆等,纷纷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初,年画村村民李帆和丈夫辞去工作、卖掉城里的新房,投资50余万元将老屋重新装修,打造了适合拍照打卡、品味特色美食的“二丫私厨”,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体验乡村慢生活。“尤其是节假日和双休日,客人应接不暇,预计今年春节客人会更多。”李帆感慨地说道,“如今,村里的产业强了、面貌美了,日子就像年画中画的那样美好!”

  “金名片”+“金招牌”

  天府旅游名县名不虚传

  大年俗、小民俗,构成了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的壮阔图景,是文化融合的承续之路,也是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绵竹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以节日为载体、以文化为自信、以发展为目标,也正是这种承续与复兴的具体体现。

  “多年来,我们以年画为媒介、以节庆为平台,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绵竹年画节,将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方位展示‘美酒名城·画境绵竹’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绵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年画节已经成为彰显绵竹魅力的“金名片”、振兴文化产业的“推进器”。

  2024年,绵竹年画产业年产值已达4000余万元,涌现出年画相关企业40余家,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依托年画的传承和推广,绵竹市还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县”“中国年画之乡”等称号,先后3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绵竹年画作为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正在为绵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是的,活力。近年来,绵竹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对绵竹年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开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绵竹年画村”和中华年俗村,打造“画境绵竹·年画里”乡村旅游综合体,成功创建首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天府旅游名村、首批天府旅游名镇。此外,还推出了艺术体验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研学主题游等6条精品年画旅游线路,为旅游发展聚集众多人气。2024年,绵竹累计接待游客1238.05万人次,同比增长5.02%;实现旅游收入124.11亿元,同比增长4.71%。

  年画入画,画出美丽蓝图;

  蓝图已展,展现宏伟愿景!(记者 徐兴铧 通讯员 唐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