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全年增长看首季。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完全散去,德阳高新区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企业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转型升级,老树发新芽
走进四川龙立可不锈钢管业有限公司的制管车间,工人们忙碌而有序,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最新升级改造的制管机正在满负荷运转。这台制管机融入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打磨模块,将原本独立的制管和打磨工序合二为一,生产效率提升80%。
“合并制管和打磨两个工序,实现了产线的自动化,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四川龙立可不锈钢管业有限公司制管组组长张子简介绍道。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建成了不锈钢镀膜、铝型材加工和热浸镀锌加工三大生产线,预计年产不锈钢镀膜4000吨、各类加工材料66500吨。
在德阳高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企业还有不少。以三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铝型材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实施工业技改。“我们公司以前主要生产建筑型材,但随着市场变化,建筑型材订单大幅下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困境,公司积极寻求转型,目前已全面完成从建筑型材向工业型材转型,工业型材已占公司产值的60%以上,预计2025年将实现回升,同比增长20%。
科创赋能,澎湃新动力
以四川科力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精控阀门制造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坚持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路线。这些企业的产品在细分领域独占鳌头,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德阳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四川科力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佳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机械封环、轴套、喷嘴等硬质合金耐磨零件,这些零件在行业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产品供不应求,预计2025年一季度产值能达到4150万元,超去年同期11%。
在四川精控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一批压力平衡式旋塞阀,这种企业自主研发的阀门主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进口替代。“作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我们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每年按总收入的4.5%~5.5%投入研发经费,2024年荣获授权专利技术6件。截至目前,本年度订单已超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约35%,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25%的增长。”公司总经理助理周瑜成告诉记者。
除了产品上的科创投入与精益求精,不少企业选择再造产业流程。四川新升包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塑胶包装研发、生产与销售。近两年,企业投资近3000万元,采用“技术中台+数据中台”的模式搭建业务中台,建设数字化全产业链,实现场景化的应用。业务中台通过收集多样化的数据形成技术路线,利用统一身份认证门户系统控制整个平台的数据访问和用户权限控制,生产效率提升20%,研发周期缩短5%。
智造未来,创造新增长
车间机器轰鸣,却几乎看不到人影;AGV机器人穿梭其间,将零部件精准运送到各个工位;60多台焊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焊花飞溅。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质量控制高级主任师刘锋解释:“你看,这就是我们的‘无人’焊装车间,但生产可是一点都没耽误。”焊装车间设置了能够同时制造燃油车和电动车的柔性生产线,仅1月就下线2092台商用车,2月份已接到2000台的订单,一季度预计订单量增长40%,产值能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98%。谈到今年的目标,刘锋胸有成竹:“今年我们计划生产18000到20000台车,产值预计80亿元。”
订单和产值增长如此快的秘诀是什么呢?刘锋解释:“新能源商用车订单进入快速增长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从2021年就开始布局新能源,同时推进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去年我们拿到了新能源商用车生产资质,生产3319台新能源车,今年预计能达到8000台,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接下来,零部件生产、汽车改装等配套项目还将陆续在德阳高新区竣工投产,不断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加快形成商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今年开年以来,德阳高新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1-2月,德阳高新区为10户入园项目和企业协调土地指标、水电保障、土地回填等22件次,组织10余户企业申报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开展招才引智行动3次,协助企业招引专业技术人才100余人次,园区全要素、全天候服务保障体系基本成型。“我们将继续聚焦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紧盯产业链关键环节,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强化精准施策和跟踪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德阳高新区经济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德阳高新区各企业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耿瑒 记者 唐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