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县域发展人才瓶颈,激活本土青年才俊的“归巢”热情,绵竹市继成功引导千名职业院校青年扎根乡土、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后,7月30日,“菁才归绵·智汇竹乡”2025高校学子家乡行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标志着绵竹在吸引高层次青年人才返乡发展、服务地方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通过沉浸体验与“双轮驱动”平台,多措并举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沉浸体验唤醒乡情
精准对接发展机遇
本次“菁才归绵·智汇竹乡”活动由绵竹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牵头,联合高新区、团市委、经科局、教体局、人社局及各镇(街道)共同举办,吸引了近60名来自省内外高校的绵竹籍学子参与。活动精心策划了四大核心体验模块:学子们通过“产业探访”深入本地重点企业和园区,亲身感受家乡产业升级的强劲脉动与广阔前景;“推介座谈”则搭建起政企学三方深度交流的平台,精准解析本地人才需求与发展机遇;在“乡景探新”环节,学子们实地走访见证家乡人居环境改善与文旅融合带来的城乡蝶变;而“政策宣讲”则系统解读了支持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全套优惠政策和全周期服务体系。这一系列沉浸式体验与深度交流,旨在深化在外学子与家乡的情感纽带,点燃其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为未来人才回流播撒种子、架设桥梁。
乡村实践筑基塑形
引才育才成效彰显
高校学子家乡行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该市在引导青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针对乡村青年人才吸引力不足、创业门槛高等现实痛点,当地创新探索出“需求对接—资源整合—项目赋能”的校地合作模式,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在提升乡村引才“磁力”方面,该市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系统梳理并发布了涵盖文旅开发、农产品加工、直播电商等八大领域的“乡村创业机会清单”。同时,整合设立了总额50万元的专项资金(包含30万元青创专项奖补资金和20万元乡村发展统筹资金),定向用于孵化青年创业项目。这一系列举措已成功吸引了1300余名职业院校青年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大潮。
为确保项目茁壮成长,该市创新构建了“行业骨干+院校导师”的双轨帮扶机制。该机制充分依托职业院校的实验室、专业技术团队以及合作企业的丰富资源,为创业项目提供涵盖技术攻关、工艺优化、设备共享等关键环节的强力支撑。
双轨导师团队对项目进行从前期论证、落地实施到后期运营的全周期跟踪指导,显著提升了创业成功率。目前,项目整体存活率高达85%,创业周期平均缩短了30%,成功孵化出“青创咖啡”“青研学堂”“青艺工坊”等23个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青年创业项目。
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该市着力建设了“田间实验室”“乡村创客工坊”等特色实践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将真实的乡村实践项目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创新形成了“生产成果即学习成果”的贯通式育人机制。依托“产业课堂+科技大棚”等载体,将最新的农技革新与病虫害防治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一线,有效促进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已成功助力绵竹市广济镇吉祥村集体经济增收超百万元,并在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中斩获二等奖的佳绩。
多措并举厚植沃土
构筑人才汇聚高地
从引导职业院校青年在乡村沃土上实践成长、开花结果,到精心组织高校学子家乡行活动,全方位展示发展机遇、深情呼唤“菁才归绵”,绵竹正通过平台搭建、资金扶持、导师护航、情感联结、政策激励等多维度、多层次的“组合拳”,全力厚植青年人才发展的沃土,构筑强大的引才聚才“磁场”。
其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搭建多元创业载体、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入精准导师帮扶,切实降低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的门槛与风险;另一方面,则通过强化情感纽带、提供沉浸体验、宣讲利好政策,持续增强在外学子对家乡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
绵竹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深化校地合作内涵,畅通人才回流渠道,努力让更多怀抱理想、身怀才华的青年学子在绵竹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找到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实现个人价值与家乡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为绵竹的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与创新活力。(记者 陈晓霞 通讯员 李虹)